人物
时段
朝代
诗文库 正文
周易古经跋(二 淳祐八年十一月 宋 · 税与权
 出处:全宋文卷七八六五、易学启蒙古经传
邵子《皇极经世》,于六经止取经圣人之手者四。
然四经中,《易》又经伏羲、文王、周公之手,则此经可谓最古。
而卷第最不明,盖汉、魏以来诸儒之罪,而王弼、韩康伯尤其罪之魁者也。
按史,费直虽以彖、象、《文言》参解《易》爻,初不言分传以附经。
《魏志》谓郑康成始合彖、象于经,厥初犹如今《乾》卦,附之于后。
王弼,则自《坤》以下,各爻联缀之,标题乃以上经《乾传》至下经《丰传》分为六卷,已不知于义何居。
韩康伯又以上下《系》为七、八卷,而《说卦》为第九,则统《十翼》中,《序卦》为第十,《杂卦》为第十一,通谓之《周易》。
第九卷末,复以王弼《略例》足成《周易》,为十卷。
使文王、周公上下二篇之经不成二篇,而孔子《十翼》不成《十翼》。
汉魏迄今几千馀年,列于学官,专置博士,无一人能辩其非者,惑世诬民,抑何甚哉!
故曰:汉、魏以来诸儒之罪,而至王弼、韩康伯尤其罪之魁者也。
先师魏文靖公在时,相与叹恨,尝欲刊正之而未果。
予既本邵子定著《周易古经》二篇,冠于《十翼》,以酬先师九原之志,而从丞相克斋游公质之。
吁!
前圣作经以俟后圣,而异学汩乱如此,顾惟晚陋,何敢轻议古人?
然不则道不见,知我罪我者察焉。
是岁日南至,与权再题。
孔颖达 北宋 · 张唐英
 出处:全宋文卷一五三○
孔颖达尝撰《周易正义》,又与马嘉运、赵乾协、苏德详等参详,以行于世。
观其发明三圣之旨,通贯万化之蕴,其亦深于《易》乎。
然于下《系》云:「案诸儒象卦制器,皆取卦之爻、象之体。
韩康伯之意,直取卦名,因以制器。
案上《系》云『制器者尚其象』,则取象不取名也。
韩氏乃取名不取象,于义未善。
今既遵韩氏之学,且依此释之」。
甚哉颖达之失!
圣人之道至深远,而学者不悟,故洪生硕儒为注疏,以启导后进,而使得其馀。
今韩氏既失于取象之义,己为《正义》,当为刊正指归,以为后人之师法;
奈何既知其失,不为剖析是非,又从而蹈其失哉!
夫「斲木为耜,揉木为耒」,盖取诸《益》。
《益》者,《震》下《巽》上。
《震》阳,木动也;
《巽》阴,木可揉也。
而揉以为耒耜之象,其动在下,耕田之象也。
而韩谓「制器致丰,以益万物」。
又「刳木为舟,剡木为楫」之象,而韩谓「乘理以散通也」。
「断木为杵,掘地为臼」,盖取《小过》。
《小过》者,《艮》下而《震》上。
《艮》,山也;
《震》,木也。
山止于下,木动于上,杵、臼之象,而韩谓「以小物济用」。
诸如此类,失者甚众,不可备举。
韩氏妄肆臆说,颖达又不发明其得失,诚可惜也。
类而推之,则圣人之旨皆可见矣,学者宜自求之(《历代名贤确论》卷七一。又见《宋代蜀文辑存》卷一二。)
之:原脱,据十三经注疏本《周易·系辞下》补。
太尉韩允忠神道碑 唐 · 纥干浚
 出处:全唐文卷八百十三
天高地厚。
覆载之道成。
君圣臣贤。
教化之功普。
帝唐以文德走殊俗。
以武经齐诸夏。
吁谟(下阙)张之全才。
将相之重位。
艺通神化。
气肃风雷。
建旷代之勋庸。
为一时之标表者。
则魏帅丞相韩公其为人(下阙)万食采于韩。
因以定氏。
春秋时
韩厥晋献公
能全赵氏之孤。
不忝上卿之位。
左氏书之。
在嬴秦时
有韩仰为太傅(下阙)
一朝信生颓当。
封弓高侯
东汉时
韩棱尚书令
清名直节。
独立不党。
东晋时
韩康伯
幼□聪悟。
早遇殷浩见知。
长负(下阙)皇室(下阙)无人是知源深则派长。
根大则枝茂。
蝉联冠冕。
世享厥位。
曾王父朝。
皇魏博临清镇都知兵马使
□度奇表嶷然□殊不器(下阙)(下阙)检校太子宾客使持节相州诸军事相州刺史充本州防禦使御史中丞
且习钤经。
通知政术。
桓石虔名能断□许仲□力可□奔。
寻□军(下阙)相州(下阙)以公追孝。
工部尚□□□祖妣张氏。
追封清河郡太君
皇考□银青光禄大夫检校国子祭酒使持节□州□军事守□州刺□□□□防禦使(下阙)
质劲百鍊(下阙)克肖门风。
飞一箭下城
彀虚弓而坠鸟。
洞晓边事。
不后郭公。
又好读兵书。
宁惭奉世。
初从将幕。
遂拜鱼符。
颁六条以□城驾□而□□□□行足以轨物。
□厉足以范人。
位不(下阙)公贵累赠(下阙)尚书
妣吴氏。
追封凉国太夫人
公则贝州府君之元子也。
才惟命世。
生实为时。
天纵多能。
人推懿范。
孔子圣者。
似□能(下阙)公学穷三豕箭(下阙)以自强蓄锋铓而不(下阙)终军童子。
便请长缨
李牧少年。
乐从绝塞。
始辞外傅。
遽列和门。
竭力奉公。
所至必理。
蒋琬占梦之日。
已定封公。
谢安未仕之辰。
终期作相。
承□□□邦□之馀祉□文明之□代(下阙)(下阙)壮图(下阙)乎武幕位崇。
连营任显。
入军旅必以谋略资其长。
行乡党必以教义谕其幼。
诸葛亮管仲之器。
真卿多白起之风。
立于尉庭。
不杂流辈。
□□□行太尉范□公爱公堂堂之(下阙)闻谓公曰(下阙)
韩与何本同族氏。
我欲投忘年之分。
申一姓之驩。
可乎。
公再拜牢让。
不从其意。
谦之至也。
□□□武宗四年
潞帅死。
其子稹□□一方积□□□长□□□□□□天子赫(下阙)
庙堂陈帷幄亟下诏书。
大徵师旅。
不日而戈鋋四合。
浃旬而貔武争先。
岁序俄周。
堡障未下。
盖以前据壶关之固。
后倚太行之险。
王师下关士庶□夷于锋下关防密疆鸱鸢杂金鼓之声。
云物惨山川之色。
徒拗其怒。
且无所施。
乃召耆将计事。
皆曰众寡不敌。
利病相悬。
公独忿勇出偫。
借前筹(下阙)
作虐西境(下阙)照大□□有(下阙)方地居屏捍。
当阃外之寄。
分天子之忧。
苟或不能整一旅之师。
问滔天之罪。
是倒持而授柄焉。
可恣其暴也。
遂请楚公上表□师躬行天伐。
楚公持重(下阙)公又曰虽(下阙)众兵家所慎。
而杖顺讨逆。
神道必从。
况豸不触邪。
与羊无别。
较然之理。
又何疑哉。
楚公虽听机谋。
尚怀犹豫。
□□御史中丞李公□乘□□□衔命宣(下阙)西向(下阙)恩始议伐叛。
顾谓公曰。
前日之言。
若合符契。
非公智识精远。
孰能悬解天意乎。
由是练日选□□□出纛(下阙)公素甫广顺(下阙)阵孤虚傅宏之气冠三军公孙瓒声闻步奋身于行伍之众。
泣誓于义勇之徒。
且曰。
帝命不可稽。
邻寇不可玩。
□□□虑事今(下阙)戈□山立□□云屯□雾忽(下阙)垒先惊。
公不顾危亡。
亲承矢石。
介冑虮虱。
手足胼胝。
赵充淑名动寰区。
共推烈士。
张文远身先士卒。
果立殊功。
□威无□□之□战陈忘□□之□□□朝渡一□□垒于□□夕起长风□浪(下阙)将席(下阙)山颓或倒戟自残。
或舆尸请命。
然后化狼顾鸱张之辈。
凤仪麟趾之祥。
荡秽涤瑕。
冰消烬灭。
捷书西上。
褒诏东来(下阙)
公上报明主。
(下阙)旋获(下阙)壮志呜呼。
楚国公用公筹略。
卒建大功。
天子酬劳。
就加外相。
御史中丞李公复因楚公(下阙)宠光亦拜台□惟公止换宪秩。
稍迁(下阙)(下阙)突徙薪之叹。
而我无矜功利巳之心。
坦然胸襟。
益见夷旷。
公挹江海之伟量。
挺倜傥之奇姿。
文次骞智敌万□顾彦□名齐(下阙)下□□问望藉藉。
动人视听(下阙)
庐江公纪纲失守。
时今上在东宫晋王
即宣诏遥领魏博节度使
授公银青光禄大夫检校节度观察留□□□慰谕(下阙)道路公瞻天顿首。
沥恳坚让。
紫泥重降。
莫得而辞。
踰月。
检校工部尚书魏州大都督府长史
充魏□节度观察□□等□□□□□复拜□□□内使以旋(下阙)雷动五营义武。
六郡疲民。
稚舞艾歌。
相与贺曰。
邵父杜母。
复出于今日。
则人人皆得为赤子矣。
公宠践将坛。
荣分朝(下阙)丕变教令。
载新近(下阙)皇风普扇。
惠泽遐敷。
熙熙怡怡。
不严而理。
迨期月报政。
特加尚书右仆射
馀如故。
师长南宫。
仪刑会府
酬庸旌德
赏典有光。
□□□□检校司空(下阙)讳临轩遣使。
司空之命同赐。
渥泽荐加。
恩荣特异。
比于偫后。
孰可儗伦。
今上即位
敕覃恩中外(下阙)
维旧土朕□居(下阙)契君臣之分。
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检校司空如故。
公位尊鼎鼐。
寄重方隅。
周勃社稷之臣。
汉朝礼厚。
桓楷栋梁之□蜀国名高。
感孚人心。
□□□□□使□□□鸟□□□修(下阙)保其安赋有常期。
官无横役。
而又立乡校以劝学。
敦儒术而奖善。
完器甲以彰有备。
训卒伍以示有严。
解□迎宾。
分甘飨士。
茂绥怀之(下阙)(下阙)之是非不出于□心之喜愠。
不形于色。
肃恭之貌。
若待严师。
信厚之诚。
不欺暗室。
矧复地隆千乘。
日食万钱
而素俭之规。
无所增益。
(下阙)常阅诗书。
吉甫之。
不坠文武。
太叔之美秀。
子产之博物。
石奋之谨厚。
充国之雄敏。
皆不学而成。
得自生性。
亦犹张瑟于庭。
风至而韵自(下阙)纳万机(下阙)乾符元年十一月廿二日
遘疾薨于镇。
享年六十一。
倾都罢市。
阖境兴哀。
孙文度之丧。
神仙赴吊。
王子敬之殁。
人琴俱亡
皇帝(下阙)郎中曹邺太子(下阙)大夫李景庄库部员外郎陈翰
备鼓吹。
升辂车。
宣政正衙及公之灵座。
册赠司徒
谥曰□明年以我仆射(下阙)因心之孝感(下阙)公前娶夫人刘氏。
追封彭城郡太君
文伯之妻。
君子为知礼。
孟轲之母。
良史述其贤。
淑行无徵。
华年早世。
后娶夫人靳氏。
封清河郡君
□先公而殁(下)
有子(下阙)军守左金吾卫大将军员外置同正员检校尚书右仆射魏州大都督府长史御史大夫上柱国赐紫金鱼袋。
天上麒麟
人间鸾凤。
夙□□□孝□纯深(下阙)列于贰车
推诚而六郡□□修巳而万人有赖。
及朝廷闻公薨谢。
星使遽临。
慰于苫之前。
勉以金革之事。
遂授仆射
起复魏□节度□察留后检(下阙)之权。
恩洽宸襟。
使来天阙。
碧幢照耀。
红旆逶迤。
礼莫重于夺情。
荣莫大于绪嗣。
仆射叩□□□洫血陈乞。
敢忘移孝之(下阙)仆射去经捧诏易□从政恭临旧地。
敬奉先勋。
绍遗爱于师坛。
袭垂□于揆路。
礼□可以肃物。
清俭可以律人。
无绮纨矜□之心。
□钲鼓(下阙)河永传带砺。
次子记。
前魏州都督府文学
幼子谏。
亲事将□早奉义方。
夙承家诲。
粤以明年二月廿五日
卜兆于魏州莘县修善乡平原□先茔之侧。
(下阙)公懿行崇勋。
为世轨范。
苟□纪述。
何慰孝思。
遂命门吏纥干浚刻石为碑。
以示来裔。
浚伏念昔者延陵季氏。
仲尼署其表曰。
呜呼有吴季子之墓。
则知碑者古史之流(下阙)铭合属曳裾之吏。
浚叨蒙原顾。
获忝初筵。
胡伯始之前修。
无惭许训。
郭有道之遗烈。
徒感蔡邕
宁愧芜词。
敢书贞础。
铭曰。
元圣乘运。
英贤膺期。
生为邦杰。
出作帝师
赫赫韩子
徽猷早振。
得姓于周。
筮仕于晋。
既开土宇。
亦佩侯印。
□汉承□淮阴封信。
洪源茂绪
派远(下阙)克绍祖宗。
量宽溟涨。
威定山东
爰自壮年。
誓志从戎。
钤经政术。
靡有不通。
凌云直干。
袭物清风。
紫髯短下。
黑□雕弓。
□□挺众□□□□狸穴(下阙)若刃自戕。
若火自燎。
太行天井。
恃险设奥。
逆浪昼翻。
旄头夜耀。
天子问罪。
楚公奉诏。
公实为副。
顺行天讨(下阙)
偫校□□齐䘪飙驰雷扫(下阙)
执锐披坚。
屠城擒将。
所向无全。
探雏扑卵。
流血成川。
妖孽既平。
功成凯旋。
勋高名显。
时望赫然。
鸾鹤腾□蛟龙擘□□天万里。
一日可上。
斋坛使节(下阙)
位重廊庙。
任尊师长
化洽令行。
人歌惠养。
天垂将星。
公实禀之。
神有兵符。
公实受之。
元凶巨猾。
公实定之。
帝□王□公实佐之。
□家许国。
济难匡时(下阙)
晋侯言命。
两楹梦奠。
夫子殆病。
皇天匪信。
倚伏无定。
梁坏舟藏。
孰为龟镜。
史氏书殁。
礼官考行。
终始哀荣(下阙)
已列。
体魄宜安。
西眺崇山
崇山言言。
南临大河。
大河浑浑。
河永固
基业长存。
易论(上) 北宋 · 李清臣
 出处:全宋文卷一七一一、《圣宋文选全集》卷一八
尝病世之学者不能知《易》之本,遗人事而泥天道,其卑者入于象数,而高者不过入于名理。
焦延寿、京房、毛爽、祖孝孙之徒为六日七分之说,日辰之支干,律吕之清浊,风雨寒暑,节气之候,与天文历法,以为皆从《易》而生。
故术者咸自托于《易》,五行家曰:「我之术出于《易》也」。
太一家曰:「我之术出于《易》也」。
律家亦云然,历家之所云又然。
已而《参同》、方伎、卜相、筮占之流,莫不持筹衍图,指画天地,自以为知《易》。
意者借圣人以为高,祈世人之弗疑其妄而尊己之学也。
晚有韩康伯,颇号知《易》,至于圣人之精义,又往往溺入于名理,趣向大与佛老相类。
仲长子光尝称老《易》。
夫象数之与名理,固《易》之自出,然而本非圣人所以教世者,故不言人事而言天道,谓之伎术,非圣人之徒也。
自周秦间,已谓《易》为卜筮之一法。
及秦烧书,欲以愚黔首,始皇李斯曾不知卦爻有仁义之说,学之者可以不愚,《易》以此脱于乱世,独得不火。
后世传授不绝,然亦几矣。
后之学者,又坠《易》之旨,不能究极人事,而推天援神,放其言于惝恍冥迷之外,务以惑世,何《易》之少通而多塞如此哉!
夫是非定于目前而难以眩者,人事也;
易伪而不可诘者,天道也。
彼以谓己能谈天,众人必以我为洞阴阳而测变化,吾智甚大而吾学甚远,为力甚近而得名甚高,且有难诘之幸。
此如画师,喜为鬼神而惮为狗马,以鬼神难知而狗马易较故也。
嗟乎!
高者入于象数,卑者入于理名,而圣人之旨固已微矣。
夫圣人立《易》,岂止作空器、与后世为古法而已耶?
固将以利天下也。
卦之不同,一卦之体,当一世之事;
爻之不同,一爻之体,当一人之事;
位之不同,一位之体,当一时之事。
处治处乱,宜进宜退,处晦处明,宜刚宜柔,处上处下,宜为宜否,偶其时,会其事,曲折万变,圣人皆有术以处之,故出没于天地之间,而利不能诱,祸不能絓,恶不能垢,誉不能骄,小以之治身,大以之治天下无异道者则圣人以有用而为之矣。
因人以及三才可也,学者奚独以象数为哉。
易论(下) 北宋 · 李清臣
 出处:全宋文卷一七一一、《圣宋文选全集》卷一八
《十翼》皆孔子之言乎?
不得而知之也,然而有疑焉。
其所谓《序卦》者,自韩康伯已明其非《易》之蕴,而未明其所以非也。
何谓耶?
夫三才之交错,万事之纷糅,未尝有独行而无徒,唱之而无应者,是故刚柔相配,消长相随,天地阴阳也。
小大相承、强弱相长,夫妇、父子、君臣也。
善恶相返,治乱相易,君子、小人之分也。
祸福相生,盈亏相旋,物理之进退也。
二二而同出,如昼夜之相代,寒暑之相从,黑白之不能不相资也。
有刚必有柔,有消必有长,故言天必言地,言阴必言阳;
有大必有小,有彊必有弱,故言夫必言妇,言父必言子,言君必言臣;
有善必有恶,有治必有乱,故言君子必言小人;
有祸必有福,有盈必有亏,故言进必言退。
此事之常而作者所不可遗也。
故配偶而言之,则理惬而易明;
离合而杂举之,则混乱而不可考。
夫《易》卦之序,岂非二二而相从者乎?
今夫上经之卦,乾天坤地,故乾对坤。
屯气之始,蒙识之始,故屯对蒙。
需和而讼乖,故需对讼。
师忧也,比乐也,故师对比。
小畜以阴而制阳,履以阴而承阳,故小畜对履,泰故对否。
同人明于外,大有明于内,故同人对大有。
谦自小而豫自文,故谦对豫。
随少为而蛊多事,故随对蛊。
临下对观上,噬嗑之明狱对贲之明政,剥对复,无妄之刚动对大畜之刚止,颐养之中对太过之过,坎之水对离之火,此上经之次也。
下经之卦,以咸之动对恒之静,以遁之阴长对大壮之阳长,以晋之明对明夷之暗,以家人之同而异对睽之异而同,以蹇难对解通,以损对益,以夬之五阳决一阴对姤之一阴遇五阳,以萃之聚而来对升之进而去,以困之在下而塞对井之在下而通,以革之变之用对鼎之变之器,以震动对艮止,以渐之女吉对归妹之女凶,以丰之附而光对旅之单而隐,以巽之顺对兑之悦,以涣之散对节之收,以中孚之诚在中对小过之行在外,以既济对未济,此下经之次也。
不惟其义之若是,观其九六奇偶之画,或上或下,或相返,或相生,亦两之而为比,则《易》卦二二而相从,岂不甚明哉?
今夫《序卦》之文,盖不协矣,有义之茍合者,有义之不合而彊通者,是岂圣人之言邪?
学者究之而自知,此不可以遍举也。
学《易》者知夫所谓二二而相从,则于三才之渊、万事之变,可以心通而得《易》道之半矣。
韩康伯问居所后父丧有本亲丧服 东晋 · 荀讷
 出处:全晋文
韩康伯荀讷云:“有人奉其后,服制未除,复有本父丧,当复应还所生,两处作丧位不?
若作垩室,今当服斩,先斩以居垩邪”?
答曰:“今身有所后重服,未练,虽有所生之丧,无所改易。
既练则当服周,布冠帻,首绖、齐衰。
先丧既练,已有垩室,唯当服周以居之耳,不复还本家作丧位”。
韩重问:“既为人后,先服重制,岂当有改。
然今要当有时还本,哭临其本亲,赴吊不设丧位,情为不安。
可于本亲兄弟次作垩室归来处之不”?
荀重答:“意谓身有所后重服,当不得复于本兄弟庐次作垩室,归可设哭位而已(《通典》九十七)”。
韩伯领军将军太和四年 东晋 · 晋废帝
 出处:全晋文卷十一
尚书韩伯,陈疾解职,领军闲,无上直之劳,可得从容养病,更以领军将军(《书钞》六十四引《起居注》。「武帝泰始四年」盖转写之误,当是废帝太和四年。)
周协 东晋 · 韩伯
 出处:全晋文
拜下之敬,犹违众从礼;
情理之极,不宜以多比为通(《晋书·韩伯传》,陈郡周协为谢安主簿,居丧废礼,崇尚庄老,脱落名教,中正,不通,协议。)
辩谦论 东晋 · 韩伯
 出处:全晋文
夫寻理辩疑,必先定其名分所存。
所存既明,则彼我之趣可得而详也。
夫谦之为义,存乎隆己者也。
以高从卑,以贤同鄙,故谦名生焉。
孤寡不谷,人之同恶,而侯王以自称,降其贵者也。
执御执射,众之所贱,而君子以自目,降其贤者也。
与夫山在地中之象,其致岂殊哉?
舍此二者,而更求其义,虽南辕求冥,终莫近也。
夫有所贵,故有降焉。
夫有所美,故有谦焉。
譬影响之与形声,相与而立。
道足者,忘贵贱而一贤愚;
体公者,乘理当而均彼我。
降挹之义,于何而生!
则谦之为美,固不可以语至足之道,涉乎大方之家矣。
然君子之行己,必尚于至当,而必造乎匿善。
至理在乎无私,而动之于降已者何?
诚由未能一观于能鄙,则贵贱之情立;
非忘怀于彼我,则私己之累存。
当其所贵在我则矜,值其所贤能之则伐。
处贵非矜。
而矜己者常有其贵;
言善非伐,而伐善者骤称其能。
是以知矜贵之伤德者,故宅心于卑素;
悟骤称之亏理者,故情存乎不言。
情存乎不言,则善斯匿矣;
宅心于卑素,则贵斯降矣。
夫所况君子之流,苟理有未尽,情有未夷,存我之理未冥于内,岂不同心于降挹洗之所滞哉?
体有而拟无者,圣人之德;
有累而存理者,君子之情。
虽所滞不同,其于遣情之累缘有弊而用,降己之道由私我而存,一也。
故惩忿窒欲,著于《损》象;
卑以自牧,实系《谦》爻。
皆所以存其所不足,拂其所有馀者也。
王生之谈,以至理无谦,近得之矣。
云人有争心,善不可收,假后物之迹,以逃动者之患,以语圣贤则可,施之于下斯者,岂惟逃患于外,亦所以洗心于内也(《晋书·韩伯传》)
古周易自序 宋 · 吴仁杰
 出处:全宋文卷六一一七、《经义考》卷三○、《古今图书集成》经籍典卷六二、《古周易》(通志堂经解本)
《易》与天地并,未有文字,已有此书。
自伏羲画八卦,以贞悔之象重之为六十四,时则有卦有象而无辞。
始卦之重,占以定体,文王作彖,总论其义,谓卦不足以尽吉凶之变,乃附著变爻及覆卦之画以演其占,时则有彖有爻而未有爻辞。
周公继之,于爻画覆卦之下皆系辞焉,而《易》上下篇之文始备。
孔子承三圣,为十翼以赞易道,《彖》、《象》、《系辞》、《文言》、《说卦》、《序卦》、《杂卦》是也,谓之《易传》。
《彖》、《象》、《系辞》,夫子所自著也,《文言》以下,弟子记夫子之言也。
按汲冢书,有《周易》上下篇而无《彖》、《象》、《系辞》。
陆德明释孔壁所得古文,传为十翼而不言经。
然则十翼之作,其初自为篇简,不与《易经》相属,此冢、壁之藏所以各得其一欤?
汉田何之《易》,其传出于孔氏,上下经、十翼离为十二篇,而解者自为章句,此古经也。
又有费直《易》,亡章句,《崇文总目》序云:「以《彖》、《象》、《文言》杂入卦中者,自费氏始」。
郑康成《易》,以《文言》、《说卦》、《序卦》合为一卷,则《文言》杂入卦中,康成犹未尔,非自费直始也。
本传云徒以《彖》、《象》、《系辞》十篇之言解说上下二经,盖解经但用《彖》、《象》、《系辞》,《汉书》本误,以「之言」字为「文言」耳。
十篇云者,史举其凡。
直之学似于每卦之后列《彖》、《象》、《系辞》,去其篇第之目而冠「传」字以总之,正如杜元凯《春秋》解,分经之年与传之年相附,而经自经传自传也。
然《彖》、《象》、《系辞》之名,一没不复,汩乱古经,则始于此。
刘向尝以中古文校施、孟、梁丘经,或脱去「无咎悔亡」,唯费氏经与古文同,由是诸家之学寖微于汉末而费氏独兴。
康成因之,遂省六爻之画与覆卦之画,移下上体于卦画之下而以卦名次之,移初九至用九之文而加之爻辞之上,又以彖象合之于经而加「彖曰」、「象曰」之文。
王弼《易》、《乾卦》自文言以前则故郑氏本也。
高贵乡公淳于俊问对观之,于时康成所注虽合《彖》、《象》于经,而所谓《彖》、《象》不连经文者犹在。
王弼注《易》,用康成之本,谓孔子赞爻之辞本以释经,宜相附近,及各附当爻,每爻加「象曰」以别之,谓之「小象」,又取《文言》附于《乾》、《坤》二卦,加「文言曰」三字于首。
若《说卦》等篇,则仍其旧,别自为卷,总曰「系辞」。
自是世儒知有《易》,而不知有所谓古经矣。
原三家之学,初欲学者寻省易了,日趋于简便,而末流之弊,学者遂废古经,使后世不见此书之纯全与圣人述作之本意,可胜叹哉!
然则天下之事,务趋于简便者,其弊每如此,可为作俑者之戒也。
《隋经籍志》序,谓秦焚书,《易》以卜筮独存,唯失《说卦》三篇,后河内女子得之。
按今《说卦》乃止一篇,故先儒疑《易》文亦有亡者,不得为全书。
又《说卦》之文每及于《彖》、《象》、《系辞》,必以圣人称之,先儒谓此非虙牺、文王、周公之作,然十翼之书,复有所谓《彖》、《象》、《系辞》,其名相乱,学者疑焉。
仁杰案,史称孔子晚而好《易》,读之韦编三绝而为之传。
颜师古曰传谓《彖》、《象》、《系辞》之属,则知伏羲、文王、周公之作固曰《彖》、《象》、《系辞》,而十翼所谓《彖》、《象》、《系辞》,乃其传也。
费氏本有「传」字,故王弼于每卷必以首卦配传名之。
《音义》释上经《乾》传云,传谓夫子十翼;
又释《系辞上》云,王肃本《系辞上》传。
由此言之,十翼所谓《彖》、《象》、《系辞》,本不与伏羲、文王、周公之名相乱,古经盖曰《彖传》、《象传》、《系辞传》也。
今《易》指孔子象辞为大象,而以释爻辞之文为小象者。
案《易》固有大小之象焉,大象指八卦八物之象,所谓八卦以象告,立象以尽意,如乾为天、震为雷之类。
《说卦》载帝出乎震至成言乎艮,苏文忠公谓古有是说,孔子从而释之者,是已。
小象指六十四卦八物相配之象,所谓象其物宜,是故谓之象。
八卦成列,象在其中,如雷在天上大壮之类,孔子所著《象传》是已。
然则今大象当曰《象传》,小象乃孔子所以释爻辞者,当曰《系辞传》也。
孔子释爻辞之文谓之《系辞传》,则周公爻辞曰《系辞》可矣。
欧阳公曰:「系者,有所系之谓也,故曰:『系辞焉以断其吉凶,是故谓之爻』。
言其为辞,各联属其一爻者也」。
是则孔子专指爻辞为《系辞》。
苏文忠亦谓以上下系为系辞,则失之矣。
孔颖达以为系辞通指卦爻之辞言之,不专指爻辞,是不然。
按《说卦》言系辞者六:其一曰:「系辞焉以断其吉凶,是故谓之爻」,此不待言而明者。
其一曰:「立象以尽意,设卦以尽情伪,系辞焉以尽其言」。
此历三圣之作,象谓伏羲六十四卦之象,卦系谓文王、周公彖辞、系辞也。
其一曰:「因而重之,爻在其中,系辞焉而命之,动在其中」。
龚深甫侍郎云系辞焉而命之,所以明爻也。
其一曰:「易有四象,所以示也,系辞焉所以告也」。
《正义》曰:「四象谓七八九六」。
案七八即爻之不变者,九六即爻之变者,然则此章所指亦爻辞也。
其一曰:「圣人设卦观象,系辞焉而明吉凶」。
言设卦所以观象,系辞所以明吉凶云尔。
卦谓彖辞,系谓爻辞,故曰彖者言乎象,爻者言乎变。
又曰:「齐小大者存乎卦,辨吉凶者存乎辞」。
凡此皆互见其义,或以彖对爻,或以卦对辞。
曰卦曰彖云者,皆指夫卦辞也;
曰爻曰辞云者,皆指夫爻辞也。
简言之,则曰卦、曰彖、曰爻、曰辞;
详言之,则卦曰彖辞、爻曰系辞,截然有不可紊者。
不然,卦辞既曰彖矣,安得复以系辞名之?
《说卦》凡以卦与辞二文相对。
韩康伯、苏文忠皆曰:辞,爻辞也。
杨元素侍读亦谓圣人设卦观象,系辞焉而明吉凶,又曰系辞焉所以告也,盖指周公之所为爻辞。
以《说卦》本旨及韩、苏、龚、杨之言参之,谓系辞非专指爻辞可不可耶?
虽然,谓爻辞为《系辞》,谓小象为《系辞传》,则今所谓上下系者,复何名哉?
或曰二《系》当谓之《说卦》,与今《说卦》通为三篇,诸儒既以系辞传为小象,而上下系之名无所归,故取《说卦》前两篇名之,其实本《说卦》也。
欧阳公谓今《系辞》之文杂论《易》之诸卦,其辞非有所系,不得谓之系辞。
叶少蕴左丞亦曰:「太史公引『天下同归而殊涂,一致而百虑』为《易大传》,则汉诸儒固未尝以今两篇为《系辞》,斯其为《说卦》也审矣」。
太史公以两篇为《大传》者,盖十翼皆谓之《易传》,而汉之《易》师杨何之属又著《易传》行于世,太史公受《易》于杨何,谓《说卦》之文为《大传》者,以别杨何之徒所谓传耳。
今《诗序》一名《诗大传》,亦以别毛公故训传故也。
郑东卿论《说卦》出汉宣时,而汉宣之前儒者亦多引援,岂秦火之后易家秘此而不轻传也?
太史公周行天下,多见先秦古书,此三篇之文虽未献于孝宣之时,固已先众人而见之矣。
《世家》不云乎,「孔子晚喜《易》,序《彖》、《系》、《象》、《说卦》、《文言》」,此其證也。
先儒以为序之,系之,说之,文之,于义未允,此谓序《易》及《彖传》、《象传》、《系传》、《文言》、《说卦》也。
或者又谓圣人之书不当舍经称传,案《易音义》云:经者,常也,法也。
传以传述为义,经之为经,以其可为万世之常法,传则述前人之作,如是而已,非必尊经而卑传。
十翼之文,述而不作,其体传也,其言经也,岂害其为圣人之书乎?
况史称孔子读《易》而为之传,则传也者,夫子所自名,非后人名之也。
夫如此,谓十翼《彖》、《象》、《系辞》为《彖传》、《象传》、《系辞传》,复何疑哉!
以《易》考之,䷀者,伏羲之卦也;
「元亨利贞」者,文王之彖也;
曰「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乃统天」以下,此孔子所述彖之传也。
内卦☰,外卦☰者,伏羲卦中贞悔之象也;
曰「乾下乾上,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者,孔子所述象之传也。
一者,文王于卦外所演变爻之画也;
「潜龙勿用」者,周公系爻之辞也;
曰「初九,潜龙勿用,阳在下也」者,孔子所述系辞之传也。
䷀者,文王所演覆卦之画也,曰「见群龙无首吉」者,周公之系辞也,曰「用九,天德不可为首」者,孔子所述系辞之传也。
象述伏羲,彖述文王,系辞述周公,而象在彖后者,颖达谓当繇彖详而象略,疑不专为是。
孔子所述,其肯先文王乎?
又十翼之次,先儒所论亦有多家。
颖达独取郑氏之说,云《上彖》、《下彖》、《上象》、《下象》、《上系》《、下系》、《文言》、《说卦》、《序卦》、《杂卦》,其说谓经分上下,则《彖》、《象》亦当随经而分,不知经为上下篇,以古者简重大故尔,若谓《彖》、《象》当随经而分,《序卦》何以不分耶?
胡秘监以《彖》、《大象》、《小象》、《上系》、《下系》《、乾文言》、《坤文言》、《说卦》、《序卦》、《杂卦》为十篇,胡安定易之曰《上彖》一、《下彖》二、《大象》三、《小象》四、《文言》五《、上系》六、《下系》七、《说卦》八、《序卦》九、《杂卦》十,《文言》既不当离而为二,至以二《系》居《文言》之后,《说卦》之前,亦恐非其序矣。
仁杰谓十翼《彖传》也,《象传》也,《系辞》上、下传也,《文言》也,《说卦》上、中、下也,《序卦》也,《杂卦》也,并上、下经,是为十二篇。
上经、下经之目本之费直、孟喜,《系辞上传》、《系辞下传》之文本之王肃,《彖》、《象》、《系辞》、《文言》之次本之《艺文志》,而《说卦》之为三篇则河内女子所得之数也。
其篇第在古如此,而费、郑以来汩之。
呜呼,维天未丧斯文,故厄于秦而独不废,后世犹疑其非全书?
其失在传注之家以传参杂于经而然也。
费、郑、王《易》本各一卦列于右方,用见经传参杂源流之所自。
易筮之法,揲蓍求爻,重爻为卦,所画者卦耳。
如下体画☷,上体画曲,是为䷓卦。
从其变爻所之,六四爻变则为䷋卦,是筮者止当画卦而已也,何以名为
《左氏春秋传》既画卦曰遇䷓之䷋,又载卦名曰《观》、《否》。
杨子云有言:观《易》者见其卦而名之,观《太玄》者数其画而定之,以卦即其名也。
今画卦而又名焉,亦已近赘,《左氏》盖两存之。
《正义》谓丘明不画卦,今书有画卦者,后学私画以备忘耳。
是未知卦在所当画而名为可略也。
六十四卦,卦为六位,而《乾》、《坤》于六位之外又有用九、用六之爻。
《左传》正义云:《乾》六爻皆阳,《坤》六爻皆阴,其爻既纯,别总其用而为之辞。
此说未为失之,顾圣人设此爻于六位之外,用以为占,要当有所归宿耳,非可但以虚辞解也。
子云曰:《易》始八卦,文王六十四;
淮南书》曰:伏羲六十四变,周室增以六爻。
帝王世纪》曰:文王演六十四卦,著七八九六之爻。
文王所演非今六十四卦,焦赣所谓每卦变六十四卦,而六十四卦变四千九十六卦者也。
盖伏羲以一卦重之为八卦,极其变而为六十有四,文王以一卦演之为六十四卦,极其变而为四千九十有六,此所以伏羲八卦而为文王六十四也。
所增之爻,其九六则卦外六爻之画,在《乾》为初九至上九,爻之变者也;
七八则覆卦之画,在《乾》为用九,爻之不变者也。
或以卦外爻画为疑,案《说卦》曰:「观变于阴阳而立卦,发挥于刚柔而生爻」。
《正义》谓「既观变立卦,又就卦发动挥散,于刚柔两画而生变动之爻」,则卦外别生变爻明矣。
下文「易六画而成卦」,又曰「易六位而成章」,犹此意也。
张汝明《易索》云:六画成卦,重卦也;
六画成章,变卦也。
重卦指虙牺,变卦指文王
春秋蔡墨诸人易虽不筮,亦以变爻为言,如《乾》之初九、用九,则云「在乾之姤曰潜龙勿用」。
其《坤》曰「见群龙无首」,初九各爻之变,而用九总六爻之变,所谓变卦者也。
伏羲重一卦为八卦者,以《乾》卦例之:☰为内卦,重三成六,重之以☷则为《泰》,重之以☳则为《大壮》,得曲而为《小畜》,得☵而为《需》,得☲而为《大有》,得☶而为《大畜》,得☱而为《需》,复得本卦为《乾》。
刘牧论八八之变曰:四营成易,十八变而成卦,八卦而小成,引而伸之,以成六十四。
其说谓《姤》、《易》、《否》、《观《、》剥》、《晋》、《大有》七卦由《乾》而出,并《乾》为八。
案伏羲重八卦,以卦之全体而重;
文王演六十四卦,以爻之积画而演,刘所论盖占筮之法。
八纯卦自一世至五世,而次之以游魂、归魂者也,此七卦其以积画变者六,以全体变者一,岂得为重卦本体,刘说误矣。
文王演一卦为六十四者,以《乾》卦例之:其一爻动而变他卦者六,初九变而为《姤》、九二变而为《同人》、九三为《履》、九四为《小畜》、九五为《大有》、上九为《夬》,其两爻动而变他卦者,由《遁》而下为十有五卦,三爻动者由《否》而下为二十卦,四爻动者由《观》而下为十五卦,五爻动者由《剥》而下为六卦,六爻皆动者一,是为《坤》,六爻皆不动者一,是为《乾》。
凡变他卦者六十有三,而不变者一。
案伏羲画卦以定体为占,故《乾》复为《乾》而无所事变。
文王作《易》,名以变为义,占以变为法,道以变动,不居为体,无往而非变也。
若六爻不动而但为本卦,不可谓之变,此不谓之变则每卦所变止于六十有三,其究才四千三十二卦,安得如上所云者哉?
仁杰案卦遇六爻不动,当覆而占之,覆者从上倒覆而下,是亦一变也。
如《剥》六爻不动,覆而占之,其卦为《复》。
子曰「穷上反下,故受之以复」,又曰「上下无常」。
《正义》谓《剥》穷上位之极,又下来居于初。
此以《覆》卦论也。
朱子发翰林论《易》变,亦知《剥》之上九穷而反初,乃成《复》卦,第未深考《覆》卦之变耳。
《覆》卦大抵相反而相为,往来不穷之地。
《剥》之为《复》,曰「七日来复,天行也,利有攸往,刚长也」。
《复》覆之为《剥》,则曰「君子尚消息盈虚,天行也,不利有攸往,小人长也」。
七日来复者,由《剥》六爻至《复》之初爻凡七易,以爻主一日也。
举隅而言,阳七日而复则由《复》六爻至《剥》之初爻,亦七日而《剥》矣。
辰以子午分阴阳,自子至午,自午至子,皆七日,故两卦互以天行为言,盖物极则反,刚长之极,其势必至于剥,而小人道长之极,亦未尝不复天之道也。
《复》极则《剥》,《剥》极则《复》,两卦相循,如环无端,以一消一息,一盈一虚,往来而不穷。
凡卦之否泰损益、《杂卦》所论或乐或忧,或与或求,起止伏见,新故久速之理,无不尽然。
以至日月寒暑之推移,吉凶祸福之倚伏,与夫死生出入,神奇臭腐之变化,始而终,终而始者,不外乎此。
伊川先生蔽之以一言,曰「《易》中止是言反覆往来上下」,所以发千载之秘以悟后学者多矣。
康成不知覆卦之画与正卦异也,而辄去之,代以用九、用六之文,而覆卦泯矣。
《易》有覆卦、对卦二体,六爻皆动则占对卦,六爻皆不动则占覆卦,其用不同。
对卦亦谓之变卦,《正义》曰:六十四卦,卦卦相偶,非覆即变。
覆者,表里视之,遂成两卦,《屯》、《蒙》、《需》《、讼》、《师》、《比》之类是也;
变者,反覆惟成一卦,则变以对之,《乾》、《坤》、《离》、《坎》《、大过》、《颐》、《中孚》、《小过》是也。
案六十四卦皆有对有覆,今分五十六卦为覆,八卦为对,未之尽也。
以二二相偶言之则可尔。
五十六卦固自有对卦之体,而八卦亦未尝无覆卦之体也。
王辅嗣曰:「卦者,时也。
时有否泰,用有行藏。
一时之制,可反而用也;
一时之吉,可反而凶也。
故卦以反对」。
然知覆卦反对而已,元不知覆卦之用。
夫《易》穷则变,变则通。
爻自初而至上,卦之穷也,筮焉而皆遇;
七八占之穷也,不有以变而通之,将若之何?
圣人为是设覆卦,与六爻通之为七。
上爻处卦穷之地,则以是变而之初爻。
六爻皆遇,七八不动,则以是变而之九六。
观五十六卦覆之而成两卦,则以偶相比;
八卦覆之,惟成一卦,则各居其所焉。
圣人之意,殆非偶然者矣。
邵康节以《乾》、《坤》、《离》、《坎》《、大过》、《颐》、《中孚》、《小过》为不可易,盖五十六卦覆之则变它卦,惟此八卦覆之不失本卦之体,此其与诸卦异而不可易者也。
伏羲画卦八,此有《乾》、《坤》、《离》、《坎》,而《震》、《艮》、《巽》、《兑》不与焉者,案八纯卦固有对覆存乎其间,《震》、《艮》、《巽》、《兑》覆之亦成两卦,《乾》、《坤》、《离》、《坎》覆之亦惟成一卦,故康节谓八卦之象不易者四,重卦之象不易者八。
然《震》、《艮》、《巽》、《兑》非不与乎此,《颐》、《小过》、《震》、《艮》之寓也,《中孚》、《大过》、《巽》、《兑》之寓也。
先儒谓初画八卦,设奇偶两画以象阴阳,又曰六十四卦皆从《乾》、《坤》而来,凡奇皆《乾》而凡偶皆《坤》也。
用是知《离》、《坎》以下六卦之体,覆正若一,与《乾》、《坤》等,而九六之用独见于二卦者,以《乾》、《坤》奇偶之画足以包六十二卦,而六阴六阳之画纯一不驳,亦六卦之所无也。
此两卦六爻皆遇七则覆卦,而以用九占之;
皆遇八则覆卦,而以用六占之。
《离》、《坎》以下六爻皆遇七八,亦以覆卦为占,六卦非纯画也,六位之外无他爻,则各占其卦下之辞。
至若五十六卦,《屯》六爻皆遇七八则覆而占《蒙》,《蒙》六爻皆遇七八则覆而占《屯》,他卦仿此占焉。
夫六爻不动而以覆体为占,始于《乾》,终于《未济》,诸卦之所同也。
如此而后,一卦之变可以为六十四,而六十四卦之变可以为四千九十六矣。
刘梦得曰:筮为《乾》者常遇七,斯得《乾》矣;
筮为《坤》者常遇八,斯得《坤》矣。
沈存中曰:惟动则有占,不动则无眹。
今人以《易》筮者,虽不动亦引爻辞断之。
《易》中但有九六,既不动则是七八,安得用九六爻辞,岂亦未悟覆卦之变耶?
覆卦六十四,专为七八爻设,夫使六爻皆七八而终于不动,非《易》穷则变之旨也。
《列禦寇》曰:「易变而为一,一变而为七,七变而为九。
九者,究也,乃复变而为一」。
苏文忠亦曰:「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皆据其末而反求其本者也,故曰《易》逆数也」。
其有见于此乎?
且卦七八固当以九六为占,《列禦寇》谓七变而为九,穆姜《艮》之八变,而占随之六二,是七可变而九,八可变而六。
如《乾》上爻本得七,覆卦则为初九矣,故曰用九。
《坤》上爻本得八,覆卦则为初六矣,故曰用六。
所谓七八未尝不动也,惟穷则变焉尔。
先儒言用九,只在上九一爻。
伊川先生以为不然,曰六爻皆用九,故曰「见群龙」。
都氏因先儒之误,遂以上九、用九合之,曰:此《乾》之《夬》也,自一阳来复,至五阳为《夬》,进而不已。
六阳为《乾》,故有用九之义,而变体为《夬》。
案蔡墨以用九为《乾》之《坤》,盖取六阳之变言之,不变则固为《乾》。
今去其一而以五为义,非也。
上九、用九之辞,正尔相反,上九处六爻之极,为群龙之首,史所谓上而不能下,伸而不能诎,往而不能自返者,故曰「亢龙有悔」,穷之灾也。
若用九则舍首爻之亢极而复居初爻隐潜之地,经所谓知进退存亡而不失其正者,故曰天德不可为首,孰谓二爻可一也哉?
注疏之,大抵以初为首。
如《比》之初六,注曰:「处比之始,为比之首」。
其上六「比之无首,无所终也」,《正义》曰:不能为比之初首,故无终。
是不以上为首也。
王辅嗣谓初上无阴阳定位,然以为尊者,阳之所处,故阳居尊位。
今上爻居一卦之首,可不谓尊乎?
苏文忠曰:「初上者,本末之地也,以阳居之则正,以阴居之则颠」。
案《比》之上六阳不为首,而以阴居之,不得其正,故曰无首。
文忠解此爻则又曰:「比之无首,犹言无素也,穷而后比,是无素也」。
盖无首或以事言,或以象言。
《比》之无首,以事言者也;
用九之无首,以象言者也。
先儒谓凡以首以角而取象者,未尝不在于上;
以足以尾言者,未尝不在于初。
观《既济》、《未济》初上之辞,则槩可见矣。
辅嗣亦曰:「夫以刚健而居人之首,则物之所不与,故《乾》吉在无首」。
颖达亦曰:「天德刚健,不可更怀尊刚为物之首」。
又曰:「人君位实尊高,故首出;
志须卑下,故无首吉」。
然知以《乾》为首而不能推明上爻为首之义,何哉?
朱子发谓「以画卦言之,则初为始,上为终;
以成卦言之,则上为首,初为尾」。
其言最为明了勾微,:「加用九、用六之虚位,欲明君臣进退之理」。
案用九、用六,论正卦固不在六位之数,论覆卦则与六爻通之为七。
辅嗣谓爻之所处即谓之位,二用而为虚位,其然岂其然乎?
至言君臣进退之理,则为近之。
盖《乾》之上九如尧在位七十载之时,至用九则如授舜之后,其天下已治而圣人退藏于密之象欤?
《坤》之上六如周公诞保文武受命七年之时,至用六则如居东之后,亦大臣功成名遂身退之象欤?
渊乎,二用之旨也!
圣人以此垂万世君臣之大法,宜他卦莫得而并欤!
《乾》正卦有「时乘六龙」之文,合六阳而为卦也。
覆卦有「见群龙」之文,合六阳而为爻也。
又卦与爻皆以乾元为称,其本者,覆卦以上为初耳。
《坤》卦类此。
今侧注初上之文,以见覆卦之象,并变卦、对卦、覆卦,各为之图。
古经以卦为名而象寓其中,以画为九六及二用,以位积之为初上。
至十翼而后,卦以名列,象著两体,爻书九六、二用,位有初上、二、四、三、五之文。
从其初,以《彖辞》归之卦下,以《系辞》归之爻下,以下上体归之《象传》,以卦名及初上、九六、二用之文归之《系辞传》。
以上、下经仍为两篇,传为十篇,然后古十二篇之《易》复得其全矣,疑此孔氏之旧也。
凡经传之文,去其后儒所加「彖曰」、「象曰」、「文言曰」及卦名《比《、》大有》、爻位「用九」、「用六」之类,省文则仍旧贯阙之。
叶左丞论《坎》卦,卦辞首曰「习坎」,《彖》曰「习坎,重险也」,以为卦固名《坎》而「习坎」乃其卦辞,传经者阙其「坎」字。
及徐氏亦上脱一字。
晁以道詹事:「例诸今文则脱,在古文则不脱,古文即以其卦为其名故也」。
固然,第经虽不脱而《彖》文脱之。
又《同人》,《彖》传:「同人曰:『同人于野,亨』」。
王昭素谓此「同人曰」三字错。
案《正义》云:「《彖》有叠卦名而称其卦者,《同人》之《彖》称『同人曰』犹言『《同人》卦曰』也。
同人于野,亨』,是《同人》卦下之文也」。
如此则「同人曰」三字乃其卦名,故《彖》传引之非错也。
《彖》传有《同人》卦名,今卦阙其名者,意经传参杂,后儒见卦名《同人》,与卦辞「同人于野,亨」连文,遂省「同人」字,不知卦名与卦下之文本自异卷,弗可省已。
《履》、《否》诸卦亦如之。
本文当:「《同人》,同人于野,亨」。
《履》当:「《履》,履虎尾」。
《否》当:「《否》,否之匪人」。
《艮》当:「《艮》,艮其背」。
《坎》当:「《坎》,习坎有孚,维心亨」。
五卦凡省六字,传不附经,则此五卦在《系辞传》独无卦名矣,于文宜复。
今但注逐卦下,弗敢传,盖谨缺文也。
夫《易》之为书至矣,其蕴奥微妙,非深造自得者未易言也。
仁杰不佞,未尝一得其门户,独次其旧文而欲复之。
绍兴辛巳之冬,书始萌芽,博考深求,又二十八年而后定。
古经一失,复之之难如是哉,是以君子重变古也。
噫!
复之难,而知之为尤难,后世子云其有无要不可以逆计而知。
或靳之曰:今《易》尚不能明,如古《易》何?
覆瓿之讥,固前知其如此,此则非仁杰之所恤也,姑以待好古不惑之君子而折衷焉。
河南吴仁杰书。
赵善长李原复所画山水 元末明初 · 王逢
 出处:梧溪集卷五
日光青寒杀气白,山童林髡水缩脉。
城舂堕指株送馁,莽苍坤舆大宵宅。
斋东赵原吴下客,辞荣养母韩康伯
酒狂忽忆雍熙时,画法荆关海岳窄。
魁峰杰岭大将颜,秀崖峭壁仙卿班。
云岚滃勃嵩华表,石栈荦确崤函间。
翚飞楼阁深翠隐,兽群远迹人烟近。
一瀑天垂雪练绅,万松花落黄金粉。
森萝翳槲杳莫尽,若闻行歌采芝菌
旁观众攫攘,妙洒独心苦。
神工精会合,鬼物毛竦竖。
爨扁舟露沙溆,磨轮新坊俯场圃。
雌伏鸡巢悬在梁,磬折田翁饲其牯。
土膏不假酥雨润,帘脚似逐东风顺。
贡联包匦旅裹粮,驴驱马驮力角奋。
怛然阁笔泪满腮,龙虎虚卧滦阳台。
累朝德泽百年运,短褐老去江南哀。
我诗题罢春泼眼,又见他乡鸿雁回。
唐通和先生祖君墓志铭 后梁 · 许鼎
 出处:全唐文卷八百四十二
先生讳贯
字子元
范阳人
曾祖济。
蜀州司马
祖计。
掌膳郎。
父斌。
守植不仕。
先生性宽平。
家人州里。
莫得见其喜怒长短。
颇览书传。
尤工诗句。
天才器识。
少有伦侣。
益修黄老之术。
贺监知章得摄生之妙。
近数百年不死。
负笈卖药如韩康伯
近于台州上升。
遍于人听。
元和己亥年
先生遇之。
先生曰。
宽中而柔外。
可语以至道也。
仙家品秩。
如青紫基级。
不可骤寘。
必以退节为首。
退节则寡欲。
寡欲则神逸。
神逸则无为无不为也。
反此而求道。
犹却走以追奔也。
子其志之。
后遇今岁。
遇尔于小有也。
乃授断谷丹经。
先生盟而受之。
吞一粟则十年不饥。
门人得之。
皆符经诀。
于是先生道誉。
喧动公卿耳目。
求见就谒。
凡累十人。
丁酉年
鄂侯杨公为华牧张公乞丹于先生
先生曰。
学道先乎养神。
然后吞药。
药吏也。
神君也。
君逸于上。
吏劳于下。
以劳助逸。
是谓万毕。
贯将吞丹也。
坐忘所思。
行忘所之。
却视其身。
萧寥希夷。
所以绝谷十年不饥。
今张公万乘柱石。
百姓父母。
一物失所。
必轸于怀。
欲无劳神。
其可得乎。
虽九转还丹。
亦无补也。
公曰。
其言至矣。
己亥年秋九月
先生召门人婿侄曰。
二仪者。
万有之逆旅。
两曜者。
百灵之灯烛。
欲灯烛之不晓。
安逆旅之不去。
怪矣。
贺公之期至矣。
乃就沐浴。
如有所候。
八日
奄然委化。
寿九十有五。
先生夫人胡氏。
蚤死。
无嗣。
一女适张审言。
无男。
一女适黄虞卿
虽别族姓。
皆得凤毛。
伏览经法。
养志丘园。
声华籍甚。
则曰先生无愧矣。
始刻石。
子婿与表侄孙谢骘门弟子闵仲孚等议曰。
昔娄妻谥其夫曰康
至今韪之。
二三子得不以黔妻为式乎。
先生听于无声。
视于无形。
不曰通乎。
言不讼物之短。
心不系时之非。
不曰和乎。
谨号通和先生
以彰先生之德也。
何如。
佥曰俞。
遂刻号于石。
其年冬十一月十一日
葬于宅东北隅
胡夫人坟右。
世礼也。
鼎亦先生所教者。
奉门人婿侄命为坟表。
铭曰。
西山
东湖
水为陵。
山为洿。
先生名字终不诬。
海潮 其三 论地有动息上下 吴越 · 邱光庭
 出处:全唐文卷八百九十九
渔翁问曰。吾闻地道安静。
子曰随气出入而上下。何也。
答曰。周易云。
坤元亨。利牝马之贞。
彖曰。牝马地类。
行地无疆。然则乾象以龙。
坤象以马。观其所象。
地非不动之物。河图括地象云。
地常动而不止(地周游于八纮之中未尝暂息也)。春东(东方木气时曰少阳所以暄和)夏南(南方火气时曰太阳所以暑热)
秋西(西方金气时曰少阴所以凄凉)冬北(北方水气时曰太阴所以严凝)冬至极上。
夏至极下。其故何哉。
由于气也。夫夏至之后。
阴气渐长。阴气主闭藏。
则衰于上而盛于下。气盛于下。
则海溢而上(阳气归于海下气多故溢而上也)。故及冬至而地随海俱极上也(从夏至后阳气渐退阴气渐长地亦渐上阴进故也及至秋分地面与天不齐故昼夜等也秋分之后及至冬至地面上过天心上之极也所以昼短而夜长也)
冬至之后。阳气渐长。
阳气主舒散。则衰于下而盛于上。
气盛于上。则海敛而下(阳气散出于海上气少故敛于下)
故及夏至而地随海俱极下也冬至之后阳气渐长阴气渐退地亦渐下阴退故也及于春分地面与天不济故昼夜等也春分后及于夏至地面下过天心下之极也所以昼长而夜短也)。此一年之内动息上下也。
问曰。其一日之内。
动息上下。可得闻乎。
答曰。系辞云。
夫坤。其静也翕韩康伯注云翕敛也止则翕敛其气也)
其动也辟(注云动则开辟以生物也)。翕者物之收敛。
辟者气之散出。气收敛则地上。
气散出则地下。何异人之呼吸欤。
又庄子云大块噫气(大块地也)
其名曰风。彼言噫气。
亦呼吸之类也。问曰。
一昼一夜两潮汐。则是一昼一夜。
两辟两翕。将何验之哉。
答曰。验鱼兽之皮。
则知之矣(鱼兽出海中形如牛)。按毛诗虫鱼疏云。
鱼兽之皮。乾之经年。
每天阴及潮来。则毛皆起。
若天晴及潮还。则毛伏如故。
虽在数千里外。可以知海水潮。
然则潮之来去。与天之阴晴相类。
气散出则天阴。气收敛则天晴。
即知是气散出则潮来。气收敛则潮落。
故知鱼兽之毛起伏者。非识天之阴晴。
及潮之来去。自应气之出入耳。
毛起者气出也。气出则地下。
地下则潮来。毛伏者气入也。
气入则地上。地上则潮落。
故鱼兽之毛。一昼一夜。
两起两伏。足以验其气之两辟两翕矣。
问曰。此翕辟之气。
是何气也。答曰。
地中之气也。故此气一出一入。
则地独上独下。不由于水也。
若一年之气。则是天之元气。
其气周于水。故水随于气而地随于水也。
问曰。地之广厚。
不知几千万里也(今算术之家言地之里数皆虚妄也何者地之四面垂入海中不可知其涯际也)。言能随气动息。
不亦诬乎。答曰。
神无方。岂论巨细。
且天大于地。逾数倍焉。
尚能空中旋运也。况地比于天。
殊为小者。岂不能随气动息哉。
但人自不思之耳。吾子视日月之回。
则信天之能旋。而视涛潮之至。
不信地之能动(日月东行天体西转今日月西回者天运之也水性本静为潮汐者地使之然此理昭然但人不思之耳)。岂不冥哉。
岂不昧哉(冥者无知之貌昧者暗晦之辞)。问曰。
若如所论。则地有动息上下矣。
然则人不觉之。何也。
答曰。不睹日月。
则不觉天之旋。不睹涛潮。
则不觉地之动。故河图括地象云。
夫人居大舟之中。闭牖而坐。
则不知舟之动也。且人居大舟中。
尚不知舟动。而况地之广大。
曾不睹其边。何以知其上下哉。
且子不闻南中之潮鸡乎(出山海经)。鸡鸣则潮至。
鸡不睹潮之至而先鸣者。盖觉地之动也。
是知物有所长。人或不及。
问曰。地震人则觉之。
何也。答曰。
动安和而震战悚也。震甚则人觉。
微亦不觉也。昔张衡作地震仪。
以龙衔铜丸。地震则丸落张衡后汉人也仪者状貌之称也其形如酒樽外铸铜为八龙龙衔铜丸各置一方其机关在樽内东方地震则东龙丸落他皆仿此也)
尝一丸落而不觉震。人皆以为无验。
经数日而陇西奏地震。与丸落时同。
人始服其工妙。然则震微人尚不觉。
况辟翕上下微而和者乎。问曰。
地震何为者也。答曰。
亦气也。周语云。
阳伏而不能出。阴迫而不能升。
则有地震(此伯阳甫之辞也伯阳甫老子也)。言阳气伏于下。
而阴气迫于上。故阳气不能升出而地为之震。
其言阳伏阴迫。皆迫伏于地中焉(推此而言是知地中之气能使地之上下也)
寄外甥苗武仲 五代至宋初 · 徐铉
七言律诗 押先韵
放逐今来涨海边,亲情多在凤台前。
且将聚散为闲事,须信华枯是偶然。
蝉噪疏林村倚郭,鸟飞残照水连天。
此中唯欠韩康伯,共对秋风咏数篇。
冬夜韩寅仲赵裕子见过留酌 其二 明末清初 · 张萱
五言律诗 押尤韵
我爱韩康伯,能携赵子柔
一尊同二妙,片语亦千秋。
咄彼猱升木,从他貉聚丘。
青山怜我辈,白首共沉浮。
黄含光参知奏最承恩思归移疾数损书问归志浩然不肖念切依刘窃效古人称药量水之谊两干谒者更欲治装岁暮言别黯尔归途瞻恋弥亟诗以申臆笔掷魂销 其二 明末清初 · 张萱
七言律诗 押尤韵
何事因人复远游,芦花枫叶水悠悠。
归帆破浪船为马,戍角吹霜月似钩。
断木已甘沟壑辱,冥鸿犹恋梁谋。
自怜卖药韩康伯,亦向新丰马周
裴舍人遗衣药直书 初唐 · 卢照邻
 出处:全唐文卷一百六十六
山仆至自都。
太子舍人裴瑾之太子舍人韦方贤左史范履冰水部员外郎独孤思庄少府舍人内供奉阎知微符玺郎乔侃并有书问余疾。
兼致束帛之礼。
以供东山衣药之费。
嗟乎。
代与道交丧。
其来尚矣。
扬州与外甥韩康伯别。
慨然而咏富贵他人合。
贫贱亲戚离。
因泣下交颐。
不能自已。
余以其为人也。
名过其实。
然穷达之际。
则西狩获麟。
所不能免。
斯亦古君子之大悲也。
自郐而下。
曷足讥焉。
余家咸亨中良贱百口。
自丁家难。
私门弟妹凋丧。
七八年间。
货用都尽。
余不幸遇斯疾。
母兄哀怜。
破产以供医药。
属岁谷不登。
家道屡困。
兄弟薄游近县。
创钜未平。
虽每分多见忧。
然亦莫能取给。
海内相识。
亦时致汤药
恩亦多矣。
晚更笃信佛法。
于山间营建。
所费尤广。
本欲息贪寡欲。
缘此更使贪心萌生。
每得一物。
辄喜欢更恨不足。
呜乎。
道恶在而奔竞之苦兹。
虽观若空无常。
而此业已就。
不可中废。
祈获福泽。
思与士君子共之。
王勃集序682年 初唐 · 杨炯
 出处:全唐文卷一百九十一 创作地点:陕西省西安市
大矣哉。文之时义也。
有天文焉。察时以观其变。
有人文焉。立言以重其范。
历年滋久。递为文质。
应运以发其明。因人以通其粹。
仲尼既没。游夏光洙泗之风。
屈平自沈。唐宋宏汨罗之迹。
文儒于焉异术。词赋所以殊源
逮秦氏燔书。斯文天丧。
汉皇改运。此道不还。
贾马蔚兴。已亏于雅颂。
曹王杰起。更失于风骚。
僶俛大猷。未忝前载。
洎乎潘陆奋发。孙许相因。
继之以颜谢。申之以江鲍。
梁魏偫材。周隋众制。
或苟求虫篆。未尽力于邱坟。
或独徇波澜。不寻源于礼乐。
会时沿革。循古抑扬。
多守律以自全。罕非常而制物。
其有飞驰倏忽。倜傥纷纶。
鼓动包四海之名。变化成一家之体。
蹈前贤之未识。探先圣之不言。
经籍为心。得王何逸契
风云入思。叶张左于神交。
故能使六合殊材。并推心于意匠
八方好事。咸受气于文枢。
出轨躅而骧首。驰光芒而动俗。
非君之博物。孰能致于此乎。
君讳字子安
太原祁人也。其先出自有周。
浚启文明之裔。隐乎炎汉。
宏宣高尚之风。晋室南迁。
家声布于淮海。宋臣北徙。
德胜于河汾。宏材继出。
达人间峙。祖父通。
秀才高第。蜀郡司户书佐王侍读
大业末。退讲艺于龙门
其卒也。门人谥之曰文中子
闻风睹奥。起予道唯。
揣摩三古。开阐八风。
始摈落于邹韩。终激扬于荀孟。
父福畤。历任太常博士雍州司功交阯六合二县令
齐州长史。抑惟邦彦。
是曰人宗。绝六艺以成能。
兼百行而为德。司马谈之晚岁。
思宏授史之功。扬子云之暮年。
遂起参元之叹。君之生也。
舍章是托。神何由降。
星辰奇伟之精。明何由出。
家国贤才之运。性非外奖
智乃自然。孝本乎未名。
人应乎初识。器业之敏。
先乎就傅。九岁读颜氏汉书。
撰指瑕十卷。十岁包综六经。
成乎期月。悬然天得。
自符音训。时师百年之学。
旬日兼之。昔人千载之机。
立谈可见。居难则易。
在塞咸。于术无所滞。
于词无所假。幼有钧衡之略。
独负舟航之用。年十有四。
时誉斯归。太常伯刘公巡行风俗。
见而异之曰。此神童也。
因加表荐。对策高第。
拜为朝散郎沛王之初建国也。
博选奇士。徵为侍读
奉教撰平台钞略十篇。书就。
赐帛五十匹。先鸣楚馆。
孤峙齐宫。乘忌侧目。
应刘失步。临秀不容。
寻反初服。远游江汉
登降岷峨。观精气之会昌
玩灵奇之肸蚃。考文章之迹。
徵造作之程。神机若助。
日新其业。西南洪笔。
咸出其词。每有一文。
海内惊瞻。所制九陇县孔子庙堂碑文。
宏伟绝人。稀代为宝。
正平之作。不能夺也。
咸亨之初。乃参时选。
三府交辟。遇疾辞焉。
友人陆季。友时为虢州司法
盛称宏农药物。乃求补虢州参军
坐免岁馀。寻复旧职。
弃官沈迹。就养于交阯焉。
长卿坐废于时。君山不合于朝。
岂无媒也。其惟命乎。
富贵比于浮云。光阴踰于尺璧。
著撰之志。自此居多。
观览旧章。翾翔偫艺。
随方渗漉。于何不尽。
在乎词翰。倍所用心。
尝以龙朔初载。文场变体
争搆纤微。竞为雕刻。
糅之金玉龙凤。乱之朱紫青黄。
影带以徇其功。假对以称其美。
骨气都尽。刚健不闻。
思革其弊。用光志业。
薛令公朝右文宗。托末契而推一变。
卢照邻人间才杰。览清规而辍九攻。
知音与之矣。知已从之矣。
于是鼓舞其心。发泄其用。
八纮驰骋于思绪。万代出没于毫端。
契将往而必融。防未来而先制。
动摇文律。宫商有奔命之劳。
沃荡词源。河海无息肩之地。
以兹伟鉴。取其雄伯。
壮而不虚。刚而能润。
雕而不碎。按而弥坚。
大则用之以时。小则施之有序。
徒纵横以取势。非鼓怒以为资。
长风一振。众萌自偃。
遂使繁综浅术。无藩篱之固。
纷绘小才。失金汤之险。
积年绮碎。一朝清廓。
翰苑豁如。词林增峻。
反诸宏博。君之力焉。
矫枉过正。文之权也。
后进之士。翕然景慕。
久倦樊笼。咸思自释。
近则面受而心服。远则言发而响应。
教之者逾于激电。传之者速于置邮。
得其片言。而忽焉高视。
假其一气。则邈矣孤骞。
窃形骸者。既昭发于枢机。
吸精微者。亦潜附于声律。
虽雅才之变例。诚壮思之雄宗也。
妙异之徒。别为纵诞。
专求怪说。争发大言。
乾坤日月张其文。山河鬼神走其思。
长句以增其滞。客气以广其灵。
已逾江南之风。渐成河朔之制。
谬称相述。罕识其源。
扣纯粹之精机。未投足而先逝。
览奔放之偏节。已滞心而忘返。
乃相循于跼步。岂见习于通方。
信谲不同。非墨翟之过。
重增其放。岂庄周之失。
唱高罕属。既知之矣。
以文罪我。其可得乎。
君以为摛藻雕章。研几之馀事。
知来藏往。探赜之所宗。
随时以发。其唯应便。
稽古以成。其殆察微。
循紫宫于北门。幽求圣律。
访元扈于都洛。响像天人。
每览韦编。思宏大易。
周流穷乎八索。变动该乎四营。
为之发挥。以成注解。
尝因夜梦。有称孔夫子而谓之曰。
易有太极。子其勉之。
寤而循环。思过半矣。
于是穷蓍蔡以像告。考爻彖以情言。
既乘理而得元。亦研精而徇道。
虞仲翔之尽思。徒见三爻。
韩康伯之成功。仅踰两系。
君之所注。见光前古。
与夫发天地之秘藏。知鬼神之情状者。
合其心矣。君又以幽赞神明。
非杼轴于人事。经营训导
优游于圣作。于是编次论语。
各以偫分。穷源造极。
为之古训。仰贯一以知归。
希体二而致远。为言式序
大义昭然。文中子之居龙门也。
睹隋室之将散。知吾道之未行。
循叹凤之远图。宗获麟之遗制。
裁成大典。以赞孔门。
讨论汉魏。迄于晋代
删其诏命。为百篇以续书。
甄正乐府。取其雅奥。
三百篇以续诗。又自晋太始元年
至隋开皇九年陈之岁。袖贬行事。
述元经以法春秋。门人薛收窃慕。
同为元经之传。未就而殁。
君思崇祖德。光宣奥义。
续薛氏之遗传。制诗书之众序。
包举艺文。克融前烈。
陈偫禀太邱之训。时不逮焉。
孔伋司寇之文。彼何功矣。
诗书之序。并冠于篇。
元经之传。未终其业。
命不与我。有涯先谢。
春秋二十八。皇唐上元三年秋八月
不改其乐。颜氏斯殂。
养空而浮。贾生终逝。
呜呼。天道何哉。
所注周易。穷乎晋卦。
又注黄帝八十一难。幸就其功。
撰合论十篇。见行于代。
君平属文。岁时不倦。
缀其存者。才数百篇。
嗟乎促龄。材气未尽。
殁而不朽。君子贵焉。
兄勔及勮。磊落词韵
铿鍧风骨。皆九变之律也。
弟助及勋。总括前藻
网罗偫思。亦一时之健笔焉。
友爱之至。人伦所及。
永言存殁。何痛如之。
援翰纪文。咸所未忍。
盖以投分相期。非宏词说。
潸然揽涕。究而序之。
分为二十卷。具诸篇目。
三都盛作。恨不序于生前。
七志良书。空撰得于身后。
神其不远。道或存焉。
李府君挽词 北宋 · 李之仪
五言律诗 押东韵
卖药韩康伯,著书河上公
幻同聊复尔,缘散却归空。
独有乡人泪,难胜露风。
我来嗟已晚,犹及想冥鸿。
临河城 盛唐 · 萧颖士
 出处:全唐文卷三百二十二
亡舅孝廉元君。才高位下。一命屈临。寻遭风瘵。有加无瘳。忧悒迄逾一纪。故不复仕。而风标俊杰。文史清隽。则君所著别传详矣。舅于予有教授之恩。只辞片字。皆资训诱。既而射策桂林校书芸阁。道为知已遇。名为海内称。舅氏之力也。天宝元年秋八月奉使求遗书于人间。越来月。届于临河之旧邑。览物增怀。泫然有赋。羊昙是日。独吟零落之篇。周翼终身。宁忘吐哺之爱。辞曰。
登孤城兮见河水之漫漫。
城有隍兮水有澜。
歘翻覆兮无端。
俯崇墉兮辛酸。
心断绝兮河水之干。
借如韩伯怀恩。
羊昙念昔。
追北渚之曩饯。
西州之忽觌。
曾一顾而不忘。
况仁深与密戚也。
惟佩觿之弱岁。
哲舅之矜怜。
枉月旦之殊品。
超等夷而独偏。
过虽小而必诫。
善无微而不甄。
备润身之黼藻。
闻染翰之蹄筌。
岂期文嗣作者。
价参时贤。
谬昆墟而比玉。
滥逢岛而怀铅。
匪舅德其焉尔。
谅师资乎在焉。
痛才高而位下。
悲道悠而运促。
甫一命于兹城。
蹇无媒兮窘束。
傃层飙而坠羽。
淩永路而倾轴。
悼晋竖之行深。
哀秦良之莫赎。
昔自公而暇豫。
陪作赋于兹楼。
怀一纪以如昨。
怆今晨而独游。
俯萧条之邑里。
对零落之徂秋。
旧馆悽其在目。
长川逝而不留。
徒临风而挥涕。
孰知夫四望可以销忧者也。